本可以在断面处采集样品,却要沿着断面上游溯源,将一个静态工作变为一个动态工作,将一个点的工作变为一条线、一个面的工作,这背后便是山东省烟台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以下简称烟台中心)创新性提出的“以执法思维开展环境监测”的工作模式。
自2021年以来,烟台中心打破固有思维,一改过去“打卡式”监测的工作方式,主动围绕监测断面查上游、访周边,发现问题及时固定证据,反馈给属地环境管理部门,并由其负责对存在问题的断面进行跟进查处,确保发现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有效地提高了省、市、县三级联动效率。
当前,烟台中心正以山东省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开展的“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大培训、大练兵”活动(以下简称“五大”)为契机,从各项常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入手,不断提高监测能力与本领,以更高标准确保监测数据“真、准、全、快、新”。
沿着河流入海口断面向上游走约120米,监测人员发现一处挡水坝。坝后一根水管源源不断地向河道中排入清水。这条河流是省控入海河流,这一疑似靠抽取地下水稀释省控监测断面的做法引起了烟台中心监测人员的注意。
随即,他们向上溯源,发现距离省控监测断面388米处有一个溢流沟。于是,监测人员对河道中的存水、排污管口处进行样品采集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河道中的存水、排污管口处的氨氮和总磷指标均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Ⅴ类限值。
“我们对两处采样地点标记好坐标后,及时将现场情况和监测结果反馈给了烟台市生态环境局和断面属地环境管理部门。”烟台中心现场监测室主任赵光磊告诉记者,他们收到报告后立即组织有关部门进行了现场调查,并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措施。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在地方考核中愈发重要,有的地方为使河流断面考核达标,采取非常规方式改变断面水质,致使断面采样分析结果不能真实反映河流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进而不能为生态环境管理提供准确依据。
基于这样一个背景,烟台中心在思考监测工作该怎样开展、如何能满足管理需要的同时,打破固有思维,提出了“以执法思维开展环境监测”的工作模式,并逐步将其应用到日常环境质量监测的全过程。
“以前,我们就是在断面处开展监测,现在我们都会沿着断面往上走个一两公里,看看上游有没有干扰现场采样监测的情况。”赵光磊告诉记者,“如果就停在监测断面处,暗管这类东西隐藏性很强,是很难发现的。”
烟台中心主任李明告诉记者,以执法思维开展环境监测,就是要改变过去“打卡式”监测、为监测而监测的情况。监测人员必须带着思路到现场,在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过程中,主动“明察暗访”,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样品,找出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原因,真正获取具有准确性、代表性的数据,确保监测过程有重点、监测结论有依据,充分发挥监测数据的监督指导作用,当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从烟台中心驱车大约半小时,记者跟随监测人员来到了辛安河污水处理厂。这个日处理能力为12万吨的污水处理厂,承担着烟台市莱山区、高新区和牟平区西部的污水处理任务。
“一方面,我们要进行执法监测,与企业的自行监测进行比对,看监测流程是否规范、监测数据是否准确;另一方面,我们要调研帮扶,帮助企业查漏补缺。”赵光磊向记者介绍了他们此行的工作目的。
在现场,监测人员先是查阅了辛安河污水处理厂的排污许可、自行监测报告等相关文件,然后深入现场进行实勘IM电竞官网,进一步了解辛安河污水处理厂的生产流程、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最后对辛安河污水处理厂出水口开展现场监测。
“我们太需要这样的帮助了!”辛安河污水处理厂副厂长张磊告诉记者:“他们(监测人员)帮助我们发现短板,出主意、想办法,有助于我们不断提高精细化、专业化的环保管理水平。”
辛安河污水处理厂只是烟台中心加强对企业帮扶,确保监测数据质量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烟台中心成立以班子成员带队、业务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调研小组,对山东招远市、莱州市等地开展基层调研帮扶活动,重点关注企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通过现场帮扶指导,提升企业绿色发展水平。
除了直接帮扶企业,生态环境部门同样也需要帮扶。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深入推进,一些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亟待解决,如何最大程度地提升生态环境监测与生态环境监管协同联动效能?烟台中心主动与烟台市生态环境局对接,探索建立监测工作事项清单模式。
“首批清单共划出八大类21个事项,涉及排污许可审核、区域中心实验室建设、总氮治理攻坚等。”烟台中心监测管理室主任刘乔芳告诉记者,以工作清单为抓手,明确目标任务,不断推动监测与监管工作深入融合,有效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加强县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帮扶上,烟台中心联合烟台市生态环境局举办县(市、区)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资质认定及监测业务专题培训;针对前期调研收集的县(市、区)监控中心资质认定能力建设情况,组织技术骨干系统设计培训课程,把基层监测人员最急需掌握的业务知识作为授课重点,进行全方位讲解和现场答疑。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烟台中心对烟台市下辖县(市、区)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开展技术培训及监测能力提升帮扶共计4次,充分发挥了驻市中心对地方生态环境监管的技术支撑作用。
在烟台中心,有一个科室叫“质量管理室”,被喻为“对把关人进行把关”,质量管理室主任于虎接受记者采访时形象地比喻为“揭疮疤”。
“采样不规范,我们要指出来;分析实验做的不对,我们也要指出来。通俗地说,我们干的是‘挑刺’的活儿,但绝不是为了挑刺而挑刺,而是要规范流程,这样才能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于虎告诉记者。
目前,烟台中心已经将质量控制贯穿监测全流程,每个科室配备了质量监督员,与质量管理室一同组成了一支监测数据“把关人”队伍。
为进一步提高监测数据质量、完善工作机制、提升工作效率,烟台中心出台了《重点工作执行力督办制度》,将各项重点工作作为督办内容,成立督办小组,优化督办机制,明确奖惩措施,提高工作执行力;签订科室责任状,将工作内容、工作目标分解到各科室,确保监测工作保质保量;签订“干净监测”廉洁承诺书,通过自我监督强化监测人员责任意识,确保实验数据真实可靠。
“无论是以执法思维开展环境监测,还是对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和企业的帮扶,这都对监测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李明告诉记者:“当前,‘五大’的开展对我们的日常工作起到了推动和提高的作用,不仅仅是我们内部的科室与科室之间,还有不同的驻市中心之间,都有了一种比学赶帮超、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