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全面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提质升级,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建设实施一批乡村文化和旅游重大项目,为持续推进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和旅游发展及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工作,优化顶层设计,统筹谋划推进。2020年,广西出台了《关于促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等文件,旨在全面推动广西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关于促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提出14条强有力措施,涵盖乡村旅游的业态融合、品牌建设IM电竞官网平台app最新、文化内涵、营销体系、发展基础、财税支持和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广西具有丰富的乡村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文件明确提出,推动乡村旅游与农业、林业、水利、健康、体育、教育IM电竞官网平台app最新、科技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乡村旅游产品提质增效。在品牌建设上,要求整合乡村旅游优质资源,推出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乡村旅游品牌,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乡村旅游品牌体系。在保障措施上,加强乡村旅游投融资、财税、人才队伍建设和旅游用地等方面的扶持,夯实发展基础。
同时,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成立了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区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发展的统筹协调。印发并实施了《广西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2022—2025年)》《广西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规划》等,在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发展、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升级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为广西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绘出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
“好日子年年歌里过,刘三姐日日唱新歌。”2022年,广西彩调剧《新刘三姐》荣获文华大奖。导演宫晓东表示,该剧在传承发展刘三姐文化的基础上,用新的主题、新的语境、新的人物、新的演绎、新的舞台,反映广西壮族自治区乡村振兴的火热生活。
促进文化繁荣,展现文明新貌。近年来,广西厚植乡村文化自信,加强乡村塑形铸魂,推出彩调剧《新刘三姐》、民族歌剧《扶贫路上》、壮剧《黄文秀》等反映乡村振兴实践的优秀文艺作品,展现新时代壮乡人民砥砺奋进的精神风貌。
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将“5·23广西全民艺术普及日”升级为“普及月”,在线上线多场次的艺术普及活动。此举带动上万场次的基层文化活动,惠民超千万人次,极大丰富了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广西全区每年还安排人员到农村开展新时代文明宣讲超过10万场次,深入开展农村文明新风建设,有力提升乡村精气神。完成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内68个革命遗址遗存修缮保护项目。“壮族霜降节”“六堡茶制作技艺”“瑶族油茶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取得良好成效。
助推产业兴旺,带动农民富裕。广西将乡村旅游、文化产业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产业来打造。截至2022年底,广西共建成8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174家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53个村和镇(乡)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重点镇(乡),四星级(含)以上乡村旅游区(农家乐)715个,各类旅游民宿1万多家。2022年,广西乡村旅游接待游客约1.7亿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达1505.23亿元。通过文旅项目带动、企业联合、景区辐射、开办农家乐等途径,直接带动全区30多万人脱贫,辐射带动80多万名群众积极参与文化和旅游创业就业,有效提升农村居民收入水平。
近年来,广西不断提升服务效能,打造宜居乡村。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加强乡村交通道路建设,引导公共文化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向乡村振兴重点区域倾斜,全区基本实现“乡镇有站、村有中心”和乡村旅游景区畅通衔接的目标。各地推进全区124个文化馆、117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积极打造阳朔县遇龙河“遇龙·书屋”、灵川县长岗岭山边水边书屋等一批乡村新型公共服务空间,进一步增加乡村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推进重点旅游村镇风貌提升,涌现出灵川县东漓古村、凌云县泗水缤纷、南丹县“千家瑶寨·万户瑶乡”等一批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的典型案例,桂风壮韵乡村风貌显现。
与此同时,广西注重培育人才,提升管理水平。积极加强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培养,通过开展“三区”人才培训工程、举办各类专题培训班等,支持14个市、33个原国定贫困县面向县级以下文化和旅游人才开展培养培训工作,为乡村地区培养一大批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和乡村产业致富带头人,有效扩大乡村文化和旅游人才队伍。2022年,争取中央文化人才专项经费1857万元,支持全区县乡文化人才的选派和培养工作,面向基层举办文旅助力乡村振兴、公共文化服务等25个专题培训。广西各地通过创新培训方式,纷纷开展对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的综合服务技能培训,有效提升乡村广大居民的创业、就业技能水平,进一步增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广西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仍然面临文化阵地效能发挥不充分、品牌效应不够凸显、高品质文旅产品供给不足、设施不完善、融合发展不足等问题。”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全区将加强乡村文化阵地建设、乡村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乡村文化惠民、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农文旅深度融合等方面的工作,进一步推进乡村文化自信自强,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升级,全面推进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
2023年11月6日,浙江省金华市,工作人员对光伏设备进行巡视维护。近日,金华传化公路港第二期容量为2.91MW(兆瓦)的屋顶光伏成功并网,标志着企业“光伏+储能”这一新型小循环能源体系的建立,为企业的电力降本增效提供良好条件。
2023年11月6日,在甘肃省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湖水中,成群的天鹅、斑头雁等候鸟在这里休憩觅食。
近年来,当地依托自然资源优势,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采取公司+合作社+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有机富硒鲜食玉米深加工产业,带动集体增收,群众致富。
2023年10月12日,北大荒集团建设农场组织大型机车群对种植的20.61万亩大豆进行抢收,确保成熟的大豆颗粒归仓。
2023年10月8日,在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天堂镇,楼宇、山峦、河流、道路与云雾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和谐美丽的画卷
2023年,泰州市海陵区实施杂交水稻制种0.56万亩,预计可向市场提供水稻良种250余万斤。
在侗族村寨中,向来有“有寨必有鼓楼,有河必有风雨桥”的说法。这种特色是侗族人民长期在山区生活的经验体现
近年来,各地不断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湿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随着湿地公园的建设,湿地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和保护,众多鸟类在此现身,栖息觅食、追逐嬉戏,成为湿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2023年8月30日清晨,在山东省荣成市桑沟湾海洋牧场周边的风力发电场,风力发电机映着朝霞、渔船、海洋牧场,源源不断输送绿色能源
近年来,江苏省海安高新区社区教育中心为丰富社区退休人员的业余文化生活,坚持从老年人的特点出发,以欣赏—模拟—学创的舞蹈课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应对老龄化的舞蹈教学,受到了退休人员的喜爱。
2023年8月21日,重庆市梁平区屏锦镇万年社区,错落有致的村庄、金色的稻田、蜿蜒的乡村道路相映成景,勾勒出一幅乡村美丽画卷。
光明网联合中国图片社精选中国图片大赛历届获奖作品,以“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为主题,展现乡村振兴新图景。用图片讲好中国故事,IM电竞官网以影像传播中国声音。
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康乐镇、大河乡、白银蒙古族乡境内的外星谷星际主题地质公园,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张掖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园总占地面积17.34平方公里,包括游客服务中心及火星谷、水星谷、木星谷、大炼钢铁遗址四大景区
2023年8月17日,数十只热气球飞舞在甘肃省张掖七彩丹霞景区上空,为游客上演了一场热气球与彩虹山的唯美邂逅。
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三清山位于江西省上饶市东北部,景区内千峰竞秀、万壑奔流、古树茂盛、珍禽栖息,终年云缠雾绕,充满仙风神韵,自古以来便有“天下第一仙山”的美誉。
合肥市长江路第二小学栢景湾校区8名少先队员来到某干休所看望抗美援朝老兵郑尊礼,通过聆听战斗故事、参观荣誉史馆等活动,教育引导青少年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激发青少年爱党爱国的热情,争当新时代的好少年。